找到相关内容363篇,用时2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无分别智

    ,无分别之自性即菩萨之自性,菩萨以无分别智为体。〔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、卷九、卷十一、大乘庄严经论卷三、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四、成唯识论卷九〕 ...一种智,惟作用不同,後得智依根本智方能掌握佛教真理,根本智则靠後得智方可於世俗世界之认识中发挥功能。  又据唐译摄大乘论释卷八谓,无分别智远离五种相以为自性,即:(一)离睡眠等之无作意,(二)离二禅以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42359405.html
  • 烦恼的12种过失:三坏六呵三过

         烦恼坏自坏他坏净戒,退损失利护法大师呵,    斗诤恶名,他世生难处,失得未得意获大忧苦。——《庄严经论》   以下引《大乘庄严经论·梵住品》当中的一颂,宣说烦恼的十二种过失——三坏、六呵、三过。   《庄严经论》云:“烦恼坏自、坏他、坏净戒。”   《庄严经论》中说:烦恼会毁坏自己、毁坏他人、毁坏净戒。   三坏者:坏自者,就是以烦恼造下杀生等罪业,自己今生要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

    |烦恼|过失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11/11530018935.html
  • 悲心的所缘与行相

    缘行苦悲”,如此,悲心的所缘就很狭小。   此处,缘有情悲是一种遍缘三界苦有情的悲心。这是经由学习苦谛教法发展而来的。因此,中士道修苦成为引发大悲心的重要基础。   弥勒菩萨在《大乘庄严经论》中,...、跳崖等的颠倒戒禁执著为解脱道,所求是解脱,所行却成了束缚,结果越修离解脱越远。见到这种情形后,油然生起悲悯心。   九、非道住众生:“道”指大乘道,进入小乘道的众生,即非道住众生。许多声闻种性者和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

    |菩提心|悲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2/12012120648.html
  • 六度的生起次第、胜劣次第、粗细次第

    行相最为粗显。相比之下,持戒则较微细,而安忍又比持戒更细,如此越往后者自性越微细,最后的般若最为微细。因此,若以粗细程度排列次第,决定是从布施排到般若。   《庄严经论》云:“依前而生后,安住胜劣故,粗显微细故,说如是次第。”   《大乘庄严经论》说:依前前而引生后后的缘故,前前微劣、后后殊胜的缘故,以前前粗显、后后微细的缘故,而宣说如是次第。   世上最善妙的话语,佛陀皆已说尽;世上最准确的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|六度|次第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7/13134027064.html
  • 瑜伽唯识学的起源与发展(七)

    人其事现已无从稽考,我们从法成的片语中可以得知他是瑜伽唯识学者无著的弟子,其所造论书是多依瑜伽唯识学的典籍,如《庄严》就是依《瑜伽论》而编制的。但《庄严》是否就是汉传的《大乘庄严经论》及藏传的《现观庄严经论》?《大乘庄严经论》是依《瑜伽·菩萨地》而作,这已为学界所公认,但其作者向来争论甚激,就是奘传一系也是众说纷纭。但该论本颂为无著作的说法,在今日学界也是多所认同,吕澄先生在《论庄严经论与唯识古学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1244137.html
  • 精进向上与随缘不二

    功德利益:得现法乐住;得世间法;得出世间法;得资财;得动静和谐;得解脱烦恼;得菩提(大彻大悟) (参考:《大乘庄严经论》卷八)。换言之,精进向上,才能得幸福、得快乐,才能成人,进而成佛。何谓佛?佛不是...

    香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53354006.html
  • 六力与四注意

    他品》、《菩萨地品》。而证取九次第定的六力,可在弥勒菩萨所作的《大乘庄严经论》中找到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75554698.html
  • 什么是唯识无境?

    盖识之显现乃阿赖耶识由无始以来分别薰习所致,由此显现所取之外境与能取之我,故大乘庄严经论求法品述及唯心者有二种显现,即所取与能取之显现。又摄大乘论本所知相分说依他起相为十一识,然皆不过是阿赖耶识所显现...大乘论本卷中论述四种理由,可了解一切识为无境之理:(一)成就相违识相智,如饿鬼、傍生及诸天、人同于一事,所见有种种差别故。(二)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,如于过去、未来、梦、影像有所得故。(三)成就应离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83367797.html
  • 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

    会想到的就是《大乘庄严经论》或大乘的《涅盘经》。《大乘庄严经论》是以三乘真实说作为唯识学派的立场而闻名。6 而此论的第九章第三七偈亦提到下列「一切众生如来藏」的语句。  tadgarbhah ...虽然《大乘庄严经论》的第三章第十一偈明白地提及「无因」(hetuhina),可是其注释(MSA-bhasya)却将之,解释为「全无涅盘之种姓」(atyantaparinirvanadharman)。 ...

    松元史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4171107.html
  • 在瑜伽行唯识学派历史上的《摄大乘论》及其作者

    否定三乘。[10]  6. 弥勒菩萨的传说与阅读《摄大乘论》有何关系?确定为无着之作的《摄大乘论》频频引用汉传为“弥勒五论”之一的《大乘庄严经论》,因而可以从中去探究,无着对《大乘庄严经论》的引用方式...”是第九、十章。以“理论/实践”的分类模式来说,“境”(第一、二章)属于理论部分,“行、果”(第三~十章)属于实践部分。与《瑜伽师地论?菩萨地》、《大乘庄严经论》、《辩中边论》等做比较,《摄大乘论》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3849695.html